第四章
化石記錄反駁進化論
根據進化論,每一生物物種起源于同一祖先。一個以前存在的生物物種,逐步變成其他種類,而且全部物種都以這種方式產生。根據該理論,這種轉變需要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時間,才能逐漸形成。
如果情況真是如此,那無數種過渡種類的物種應該曾經存在著,並存活在這一漫長的轉變過程中。例如,在過去,必然存在一些半爬行半魚類的動物;它們除已有的魚類特性外,早該具有爬行動物的特性。或者說,也必然會有一些除鳥類特性外,還具有爬蟲特性的爬行鳥。進化論者相信,這些想像中的動物,是過去存在的動物的“過渡形式”。
如果這樣的動物真的存在,那麽,它們應該會有上百萬、甚至幾十億的數量和種類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奇異動物的遺跡,應該出現在地質記錄裏。還有,這些過渡形式的物種數量,應比目前的物種數量更多,它們的遺跡應該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。在《物種起源》一書中,達爾文對此解釋道:
“如果我的理論是真的,那與之相同的無數中間變種肯定已經存在……。從而,它們早先存在的證據,也只能在化石遺跡中發現。”23
甚至達爾文自己也明白,這樣的過渡形式在地質記錄裏是不存在的。他希望能在將來發現它們。雖然他對此不抱希望,但也意識到,其理論中最大的絆腳石,就是缺少這樣的過渡形式。因此,他在《物種起源》的“理論的難點”一章中寫道:
“如果物種是從其他物種一點點地逐漸演變的,那麽,為什麽我們沒有處處看到無數的過渡類型呢?為什麽自然界的物種——正如我們所見到的那樣精巧,而沒有混亂狀態呢?……但是,依照這種理論,無數過渡的類型一定曾經存在過,可為什麽我們沒有看到它們大量埋存在地殼裏呢?……但是,在具有中間生活條件的中間地帶,為什麽我們現在沒有看到與之密切相關的、不同的中間變種呢?這一難題長期地困擾著我。”24
達爾文對這個缺憾的唯一解釋,主要是由於當時地質發現的記錄不完全。他聲稱,只有詳細地研究地質記錄時,才會找到那些失去的中間變種。
從第19世紀中葉起,相信達爾文這一預言的進化論者們,狂熱地在全世界搜尋和挖掘這些失蹤的中間變種的化石。儘管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,但還是沒有發現過渡形式。從洞穴中發掘的全部化石顯示,生命是以突然和完全的形成,在地球上出現的;這與進化論者的信條正好相反。進化論者還在努力證明他們理論的時候,自己便不知不覺地已經把它推翻了。
英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德萊克•V•艾格承認了這一事實——雖然他是個進化論者:
“關鍵在於:如果我們詳細研究化石記錄,不論從順序還是從科目的標準來研究,我們一次次地發現,不是逐步的進化,而是一個群體在犧牲另一群體的形式下突然的爆炸。”25
另一位進化論者、古生物學家馬克•查爾內基的注解如下:
“化石記錄是證實該理論(進化論)的一個主要障礙;化石是在地球的地質形態中,已消失的物種留下的烙印。這個記錄從未顯示達爾文假說的中間變種的蹤跡——物種是突然產生並且突然消失的。這種超乎常人想像的事實,為所有物種都是上帝創造的論點提供了支援。”26
化石紀錄的缺口,不能解釋為尚未找到足夠的化石,但某一天會找到的。美國古生物學家R•維森,於1991年出版的《不全是自然選擇》一書中,在注釋“化石紀錄的缺口是真實而有意義的”說法時,他說:
“是的,化石紀錄的缺口是真實的。在重要的分歧上沒有紀錄是相當異常的。長時期內,物種的存在通常是靜態或接近靜態的,物種很少而屬類從不變成新的物種或屬類,而只是相互替換,或者或多或少地突然改變。”27
生命以複雜的結構在地球上突然顯現
當我們觀察地層和化石時,會發現所有生物在地球上同時出現。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生物化石的地層,是估計擁有5億至5.5億紀年的“寒武紀”地層。
從寒武紀時期的地層發現中顯示,所有具有生命的創造物的化石,都是突然顯現的——並沒有先存的祖先。在寒武紀岩石上發現的化石屬於:蝸牛、三葉蟲、海綿、蚯蚓、水母、海刺蝟和其他複雜的無脊椎動物。這一壯觀的生物畫卷,構成了非常複雜的動物群體,而且它們在同一時期突然出現;因此,地質文獻將這一神奇的事件稱為“寒武紀爆炸”。
在這一地層中發現的大多數生命形式,與現代生物並沒有區別,如都具有像眼睛、鰓、循環系統、高級的生理結構等複雜的系統。例如,三葉蟲的眼睛結構是雙倍透鏡、蜂巢結構,實則是一個完美的設計。哈佛、羅切斯特和芝加哥大學的地質學教授大衛•勞普說:“四億五千萬年前的三葉蟲的眼睛,應用了最佳的設計;只有受過良好教育和非凡想像力的光學工程師才有可能設計它。”28
這些具有複雜結構的無脊椎動物,與它們之前地球上的單細胞生物體之間沒有任何關連,也不存在任何過渡形式,而是突然以完整的生命形式出現的。
《地球科學》(Earth Sciences)雜誌是普及進化論的出版物;其編輯理查•莫納斯特斯凱在下文中講述了“寒武紀爆炸”,這使進化論者們大為驚訝:
“五億年以前,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具有非常複雜形態的動物突然出現了。此刻,正好是5.5億年前的寒武紀初期,標誌著進化的爆炸——使海洋充滿世界上第一批複雜生物的爆炸開始了。當今世界龐大的動物族系早在寒武紀時已經出現了……而且它們與今天的情形一樣,有著截然不同的形態。”29
三 葉 蟲 的 眼 睛
這眼睛是在5,3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,突然以極為複雜的形式產生的。當然,這樣的設計是進化論無法解釋的,這只能證明創造的存在。甚至,三葉蟲的眼睛的蜂巢結構至今仍未變化。例如,一些類似蜜蜂及蜻蜓的蟲類,依然擁有相同的眼睛結構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進化論關於物種從初級到複雜結構發展的解釋,則是無效的。——見R•L•葛列格里《眼睛與大腦:看的生物學》第311頁,牛津大學出版社,1995年。
對寒武紀大爆炸更深的研究表明,進化論遇到了何等困難的選擇。新近的發現顯示,幾乎所有最基本的動物族系,都是在大爆炸時期突然出現的。2001年,《科學》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指出:“5.45億年以前開始的寒武紀大爆炸,從化石紀錄中可以看出,幾乎所有主要類型的動物都是突然出現的,而這些動物依然主導著現在的動物。”30 文章還解釋,進化論對如此複雜而獨特之生物群體的解釋,即試圖通過早該發現的豐富化石來證明:它們經歷了逐漸進化的過程;但這是仍然不可能加以證實的:“微量及分散進化必須具備該群體的歷史——化石紀錄並不存在的歷史。此外,節肢類動物的發育史揭示了三葉蟲——像eucrustacean,是節肢類動物樹上相當先進的‘嫩枝’。但是,並沒有這些所謂的‘動物祖先’的化石……即便找到它們更早起源的證據,可仍面臨這樣的挑戰:如何解釋為什麽那麽多的動物,在寒武紀爆炸的基礎上,能在短期內其體格增大並獲得了甲殼?”31
地球上,怎樣在突然之間充滿如此眾多的生物,這些沒有共同祖先卻形態各異的生物,又如何得以出現,是進化論者依然不能回答的難題。
全世界最著名的進化論思想的倡導者、英國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達爾文•道金斯,對他曾維護過的毫無根據的論點,作了現實的注解:
“比如,六億年前發現無脊椎群體的寒武紀岩層,是最古老的地層。我們發現,它們第一次出現時,就已經進化到最先進的狀態了;它們好象沒有任何進化的歷史,早在那裏安置了一樣。不用說,這些‘裝置’的突然出現,使創造論者們相當高興。”32
正如道金斯被迫承認的一樣,寒武紀爆炸是創造的強有力的證據。因為,創造是唯一能夠解釋生物沒有進化的祖先,而突然在寒武紀時期出現了。
傑出的進化論者、生物學家道格拉斯•縛圖馬承認這一事實並且說明:
“生物體要麽完整地在地球上出現,要麽就根本沒有出現。如果它們沒有完整地出現過,那它們必須從預先存在的物種中,經過一些調整性的發育過程。如果它們的確以完整的狀態出現,那它們一定是由無所不能的智慧創造的。”33 事實上,達爾文本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,他寫道:“如果許多屬於相同科目的物種,真的突然同時開始了生命,那麽,對於通過自然選擇,由同一祖先逐步進化的理論來說,這是個致命的打擊。”34寒武紀時期正是達爾文所描述的“致命打擊”最恰當的證明。因此,瑞士進化論者斯蒂芬•本斯頓描述寒武紀時期時,承認缺乏“過渡連接”,並說道:“使達爾文尷尬的這一事件,仍然使我們感到困惑。”35
我們所看到的地質記錄表明,生物並沒有經歷像進化論所聲稱的那樣,從原始階段逐步演變到高級階段的過程,而是在突然之間、以最完美的形式出現的。
簡言之,生物沒有通過進化產生,而是經過創造的結果。
分子的比較加劇了進化論的尷尬
在寒武紀爆炸方面,使進化論者陷入窘境的另一事實,是對不同生物類別的比較。這些比較揭露了進化論關於動物族類是“近親”的推斷;直到最近才發現,它們在遺傳上的不同。這也使理論上存在的“中間形式”的假想,陷入更大的尷尬境地。2000年,一篇文章在《國家科學研究學院學報》上發表了,對DNA的分析,替代了過去的“中間形式”的說法:
“對DNA序列的分析,表明了對動物種類歷史的新解釋。動物類別曾被認為是後生類動物,在低級階段連續進化的複雜階段,並將這個階段從後生動物內部轉移到更高的位置。這並沒有留下進化的‘中間形式’,並迫使我們重新考慮bilaterian複雜的起源。”36
在同一文章中,進化論的作家們說,由於發現了新的遺傳因素,所謂動物單元的“中間形式”已不復存在,並且在創立如此“進化譜系”的努力中“失望了”:
“新分子組成的發展有幾個重要的含義。其中最重要的,是‘中間形式’的消失……。在早先的進化推理中那麽平常的事,現在已令人失望了:不能重構‘有體腔動物祖先’的形態學——通過基於解剖學‘原始’族系複雜階段的假想。”37
|